
人類學系常見問答
Q:人類學系感覺像是在學人類文化或是考古相關知識及技術,所以人類學系是在社會科學院囉?
A:不是喔!台大人類學系是隸屬於文學院的喔!
Q:人類學系是不是都在挖骨頭呀?那你們會不會知道哪裡能找到恐龍骨頭?
A:其實人類學系的內容是跟人類有關的才涵蓋喔!在恐龍生存的時期人類根本還沒出現,所以就算是考古學領域也不會去挖恐龍骨頭喔!人類學主要有四大分支: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語言人類學以及剛剛提到的考古學。雖然台大主要注重考古學跟文化人類學的部分,但我們的同學也不是都在挖骨頭喔,我們同時也會有涵蓋四大分支的課程及訓練,讓我們從這些課程以及訓練中理解人類學的奧妙。
迷思與誤解
1.你們人類系是不是都在挖骨頭呀哪裡能找到恐龍骨頭?
其實人類學系的內容是跟人類有關的才涵蓋喔,人類學主要有四個分支而台大主要注重考古跟文化人類學的部分。你有看過恐龍追人或有人把恐龍烤來吃嗎~沒有的話就不要跟我們提恐龍喔XD
而且!遺址的存在指標不只是骨頭而已喔,認定遺址存在的指標除了遺物還有遺跡。若是要發現遺址的話,通常都是從已經暴露在地表上的現象下手(通常是現代人類生活所造成的暴露,如工程或耕作的地點)。如果要從事特定時期的考古通常會就特定區域展開發掘,並非盲目找塊地開挖。不只是挖骨頭,只要是跟以前人活動痕跡有關的遺址都是考古發掘的重點。我們會利用各種工具,像是探針、探鑽等等來探查地形與地下情況,再開始發掘探坑確認遺址的存在,往後再進行更進一步的發掘。
2.畢業後找不到出路?
雖說人類學不是專業科目,但不用擔心找不到出路喔!作為一個基礎學科,在人類學系上會有很多機會讓你修習到其他學科領域的課程,系上的老師們也鼓勵同學們多去外系修課。「你的未來是自己決定的。」
比如說,系上學姊從事管理顧問,回來經驗分享以類似人類學在書寫民族誌的方式:對一個公司在特定時空環境下的營運模式進行紀錄,如人、物、產品服務,這些項目之間如何連接等。從這個例子可以知道學姊結合了管理學還有人類學的知識完成工作。唸人類系沒有固定的未來道路且可塑性高,只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往那裡努力,人類系的知識(例:全貌觀、文化相對論…等)在許多面都能成為你的助力,讓你擁有和其他領域出身的人不同的世界觀!
3.人類系是一類還是三類科系?
「人類學是最具科學性的人文學,以及最具人文性的科學」——艾瑞克・沃爾夫
人類學系屬於文學院,但自然、社會組並非大學的分類模式,大學中有許多科系是多個領域的統合,人類學系就是其中一例。
人類學的四個分支為:文化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體質人類學,由此可見和高中的一、三類組都有相關。需要借助其他學科使研究更趨完善是人類學的一大特點,以考古學為例,史料以及出土遺留的分析都為重要的環節,對於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物理學、地質學…等學科的了解更有助於還原出土遺留的脈絡及人類過往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見,人類學的研究需要同時具備人文學科的素養以及科學研究的精神,是橫跨多領域的學科,並不能輕易地歸類為任何高中時期的一個類組。
4.田野調查是不是就是去那邊訪談/甚麼是田野調查?
說到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就一定會想到「當地人觀點」,而這也是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和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人類學家進入田野,並且融入、充分了解當地文化(有時會花上數年時間,學會當地語言也是必要的能力之一),再以「當地人觀點」將田野調查紀錄,這能避免該文化被來自其他文化的人過於主觀的評價,被研究的文化也能以其最真實的面貌和閱讀田野調查者接觸。
人類系田野與他系的差異在於它加入了研究者主觀的感受,例如研究者容易遭受到文化衝擊,不只是客觀地將田野對象當作完成研究的工具,且不同於他系的田野有趨於科學化、理性化以及客觀化,人類系的田野中不可或缺的是研究者參與過程中的經驗與感受。
人類學者在參與了田野、接觸了眾多異文化並深入認識與分析之後,會在這些異文化之中找到人類普遍性,以及這些性質之下多元並放的文化脈絡,而正是這些異文化帶來的衝擊與多元性讓人類學者有更多的素材與觀點可以反思自己原先身處的生活環境與文化脈絡。
5.人類學的重要性在於…?
當然,人類學對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殊意義,廣義而言,人類學的宗旨在於瞭解人類的生活、社會、文化….等的各個面向,這門學科的廣度遍及全世界的民族,而深度則能追溯至人類出現之始。然而,其重要性卻不在於提出一個舉世通用的法則,而是研究出不同社會中的文化脈絡,找出他們的相同與不同,再呈現給大眾。當你看到世界各個文化的不同處世之道,對於同樣一件事就能得出與他人不一樣的看法。除了帶給你與他人不同的觀點,人類學更可以作為一個明鏡,在瞭解其他文化時反思自身,能讓你更加了解自己。雖然以上只是初步的介紹,但已經能看出,人類學的重要了吧?
關於人類學的小知識
1.你知道人其實可以活在「沒有顏色 」以及「沒有數字」的世界嗎?
語言學家Daniel Everett就發現住在亞馬遜雨林的皮拉罕人(Pirarrãs),完全沒有描述顏色的詞彙,但他們依然可以認知跟辨別不同的顏色,再用生活經驗中的片語表達出來,像是可看穿的(白)、還未成熟的(綠)以及骯髒的血(黑)⋯⋯等等。更特別的是皮拉罕語中不存在數字的概念,只有多跟少的相對概念,所以他們無法答出自己有幾個小孩,卻依然可以答出關於每個小孩的一切。
2.你有聽過「鄧巴數字」嗎?
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你需要多少朋友?》中寫到從石器時代到羅馬帝國部隊編制很奇怪的都會落在150這個數字,這個現象又稱150定律,指能與某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通常認為是150,鄧巴在其著作中解釋,這個數字是大腦新皮質的大小決定,新皮質處理能力決定了能與某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所以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不論你臉書好友是否破千,在現實生活裡你還是只能和大約150人維持穩定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