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類學第十一組

腦波控制之術的養成:唐鳳本人
臺灣首位數位政務委員唐鳳,8歲開始寫程式,12歲休學,14歲第一次創業。她雖不容於臺灣教育體制,卻憑藉天賦與自身努力,在臺灣和矽谷創立數家小型公司,並在33歲時退休。一路走來,她致力於開放原始碼和自由軟體運動的推廣,希望藉各種工具和平台,邀請更多人共同協作幫助社會變革。[1]
2016年,唐鳳成為臺灣最年輕的政委,也是首位跨性別閣員。期許能運用數位技術及系統,輔助公務體系解決問題,並強化政府部門與公民科技、公共社群的對話與合作。[2]而唐鳳推行的政策也真能使人耳目一新,如公民政策參與平台的「提點子」功能,讓人民可以對公共政策提共建議或見解,並透過群眾附議,凝聚共識,影響政府決策,讓人民的聲音更可以為政府所聽見。[3]
在疫情猖獗的2020年,唐鳳也利用專長,協助增進國家的防疫政策效率,在這波防疫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在「口罩實名制」的「藥局口罩存量系統」、「口罩實名制2.0」的「eMask口罩預約平台」,都讓民眾在取得口罩上免於奔波之苦。[4]
唐鳳風潮的崛起,除前述政策的創新與推行,更重要的是他與年輕人互動,形塑正面親民的形象。因為這段特殊的人生,唐鳳有著和別人全然不同的思考迴路,使她面對社會輿論與網路語言的攻擊時,選擇嘗試理解這些人的感受以及他們為何這麼做的原因,或溫和機智,或幽默自嘲,或抽離情緒就事論事,親自回覆酸民們的言論。
其獨特的幽默感讓她在年輕人間擁有高人氣,甚至流傳著唐鳳可以讀取並控制別人腦波的玩笑說法,在社群軟體上更掀起「召喚唐鳳」的活動,只要在社群軟體上提到唐鳳,無論是嚴肅的政策議題、單純的搞笑言論、或是對她本人不滿的謾罵,都有可能引來唐鳳本人的留言,然後吸引一群人的朝聖。[5]
唐鳳過台灣,沒半點錢:迷因熱潮
迷因,原指任何可以模仿、複製、改作、流傳的文化內容。[6]然而在今日網路盛行的年代,迷因被賦予新的意義:某個爆紅的有趣事物,在網路上蔚為流行,被大量轉載、複製、改作。[7]在2020年的四月,一股唐鳳迷因的風潮,隨著疫情的猖獗而逐漸發燒。
四月,曾多次與知名服裝品牌合作拍攝的攝影師江凱維在Twitter許願召喚「有夠想拍唐鳳」,而唐鳳本人也直接回覆OK後,雙方完成九張「唐鳳美照」。在唐鳳的建議下以CC方式提供非商業使用授權,滿足讚賞唐鳳防疫工作的全球無數媒體好奇心,更受到廣大鄉民瘋狂再製分享,掀起「唐鳳迷因熱潮」。
唐鳳曾說,「迷因」就是透過網路,讓網友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不斷的二創、三創,這些網路創造都不需要從零開始,而是建立在原本就存在的「哏」上面,其實是開放式創新一個非常好的例子。[8]
「唐鳳迷因」是政治迷因?[9]
從唐鳳迷因也可以看到政治迷因的新樣貌。隨著網路使用人口大增,現代的政治人物開始積極經營個人形象,用簡單的圖片或文字懶人包作為政見宣傳。而政治人物的照片也常被網友利用製成各式表情包與迷因哏圖,使鄉民表達意見的方式不囿於文字。
聚焦來看,網路迷因時常被政治人物們拿來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接下來將依迷因本身有幽默、容易再製、族群認同三個特性,討論迷因如何對政治宣傳造成的影響。
首先是幽默,從英國的punch雜誌到二戰時諷刺納粹的漫畫,都是以幽默包裝諷刺時事的實例。藉由幽默的包裝,民眾更輕易也更願意討論政治。迷因正是由幽默感作為骨架延伸的血肉,幫助政治以幽默為包裝宣傳。此外,政治人物也常使用迷因建構個人形象,按讚、轉發甚至是製作迷因自嘲的行為,能使其形象更加親民,更貼近年輕族群,而非如過往政治人物與大眾疏離。
第二,迷因容易再製,往往由一張圖片和簡單字樣組成,如此使同一張圖片有許多不同的風貌,展現不同的笑點。與傳統行銷媒介(電視廣告、傳單)相比,政治迷因可解讀為網友免費幫政治人物提升觸及率的舉動。
第三,能看懂某種類型迷因的族群(迷因社群)會有相當程度的互相認同。從政治角度來看,政治迷因不單協助宣傳政治人物的理念,也可加強擁有相同或相似意識形態人群的連結,凝聚原支持者族群,穩固「鐵票倉」,與造勢晚會有類似功效。
綜合前面所述,我們定義政治迷因為「作為政治宣傳的迷因」。針對沒有明確意識的民眾,政治迷因可以幽默拉近人們與政治的距離,協助民眾釐清自己對於特定(政治人物背後的)意識形態或是政策的看法;而對於有既定政治立場且支持該政治人物或政策的的民眾,則利用迷因社群的特性,鞏固並強化該支持者群體的信念與認同感。
或許是因為政治娛樂化的浪潮,需凸顯政治人物鮮明的人格特質,在政治迷因中,以政治人物本人為主題的迷因特別常見。和其它政治宣傳相比,有更多發揮空間。
同時,我們也發現在其中有「以政治人物作為主題,但沒有特定宣傳目的(轉發動機通常僅僅是有趣)」的迷因,即使這些迷因沒有特定宣傳目的,仍然可以使政治人物的親和力增加。換句話說,這類迷因使政治人物拋開嚴肅和難以親近的既定印象。
有趣的是,這種迷因不見得要跟該政治人物背後的意識形態相關,而有可能因為特殊目的而有不同的迷因產生。如以下三例是受到不同目的及意識形態所產生的迷因。[10]



回到唐鳳迷因的討論,其中最知名的迷因:「唐山過台灣系列」,結合客家民謠〈客家本色〉的歌詞與唐鳳照片,這組迷因的創作者是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目的是為了推廣客家文化,即有其政治宣傳的目的所在。

不過,也有不少唐鳳迷因僅僅是因為有趣而被創作與傳播,例如增幅、腦波系列的迷因。因此,單就唐鳳迷因的政治功能來看,介於兩者之間,未有特定傾向。

唐鳳迷因背後的象徵意義[13]
回到迷因本身,大略可分為名人迷因、場面迷因、有趣圖片的迷因以及其它種類。唐鳳即屬名人迷因,是因為本人爆紅而紅的迷因。換句話說,唐鳳迷因紅的是唐鳳本人;因此,在看唐鳳迷因時,必須先從唐鳳本人看起。
以符號學而言,世界上的符號分為三種「基於與物體的相似性而衍伸出的肖像性符號」、「符號本身能與記憶或感知有某種動態連接的指向性符號」、「約定成俗的象徵性符號」三種。
若把唐鳳當作符號來看,則屬於指向性符號。當一般民眾遇到她,會產生許多有關唐鳳的聯想:IQ高、沒有經歷一般升學體系、某種台灣之光、跨性別、一些在疫情下推行的政策、有趣的言論、有神祕感……。
從這些聯想來看,唐鳳因這些特點而吸引大眾注目,大眾不把她看做一般政治人物,反而重視她的背景以及娛樂特質,或許是因為唐鳳的這些特點恰恰是大眾心中的理想人設。
許多人都想要擁有唐鳳的某些特點,是大家所期望但無法擁有的特點,如成功的事業、跳脫升學主義等。因此,會被唐鳳吸引的人,除了純粹欣賞她之外,就是想要擁有唐鳳的特質但沒有擁有的人,或是想要跳脫社會框架、渴望獨特的人。
最有名的唐鳳迷因,不外乎是從沙龍照再製出的各種迷因,透過這些照片,我們也能更瞭解唐鳳迷因背後代表的意義。
首先,這組沙龍照是由一群人在網路上共創而成,這也是一個在網路時代下各領域快速連結的例子。第二,唐鳳身穿的服裝是知名的服裝品牌所設計的,在臺灣第一次有服裝品牌願意為跨性別者且有政治色彩的人物設計衣服,可以視為不同性別在臺灣受到更廣大支持的證明。第三,照片中運用大量的黑色,代表優雅及神秘感,襯托出唐鳳本人的氣質,也和從駭客的背景以及網路上的活躍而來的神祕做關聯。最後,唐鳳會拍出這樣時尚的沙龍照,和她平常的穿著及親民的形象,有著一定的反差,給民眾煥然一新的感覺。
唐鳳沙龍照最廣為流傳的迷因圖是由客委會製作出的迷因圖,圖片是由客家民謠〈客家本色〉的MV圖片及沙龍照重新合成的,而文字是從歌詞改編,這個改編是利用了大眾對這首歌的熟悉來達到共鳴,而這之所以會帶來娛樂性跟這首歌息息相關,這背後牽扯到臺灣社會對於客家族群看法上的延伸。
唐鳳迷因的社群傳播
從唐鳳迷因的迅速傳播,也可以看到資訊數位化後,網絡上的資訊數量迅速增多,傳播速度也隨之增快。閱聽人對於網絡資訊逐漸傾向閱讀圖片,圖片有快速看過便能瞭解語記憶的優勢。在此條件下,迷因哏圖的出現與發展漸漸成為主流。
「唐鳳迷因」發源地為臉書,而臉書與其它平台最不同之處是留言附圖。臉書用戶聚集老中青使用者,每個人都能輕易回覆與分享,使貼文的觸及範圍更廣、互動性更高,如此使唐鳳迷因能為多人所見。
而部份對於此系列哏圖有共同想法的人開始再製、傳播以表述他們的想法,形塑「唐鳳迷因」的次文化。
唐鳳本人的臉書帳號橫跨政策的分享與討論、社會創新活動分享及資訊相關議題的長篇論述等,根據唐鳳所言:「(貼文)全都是親自貼文、回覆,決不假手他人(包括機器人)。攝影和文案初稿有專業團隊協助」。因此可以上述的次文化有直接互動,甚至參與次文化的形塑。
那麼,臉書上關注唐鳳本人的是怎麼樣的社群?唐鳳又如何與此社群互動?由於臉書公開資訊有限,無法分析詳細資料。但約略可知貼文下按讚及留言的帳號年齡層約落在30至50歲,男性略多於女性。
透過觀察留言互動,可以發現:與政策相關的貼文下多存在批評、讚美與感謝等不同立場的留言,此與多數政治人物的臉書帳號相同。不過唐鳳的貼文下也有不少篇幅較長的建議或提問,經本人回應後一來一往的討論使得雙方對議題有更深理解,有些甚至促成政策改善。由此可知關注其貼文的網友多數關注資訊議題及社會政策,也累積一群死忠粉絲會在多篇貼文按讚、留言。
比較特別的是,也常出現與貼文內容無關的留言,有活動邀約、個人的計畫分享,也有對近期資訊議題的發問,或許源於大眾對唐鳳「資訊天才」的印象,以及唐鳳對分享、討論的注重。
自唐鳳釋出一系列照片後,她的貼文下也可見到網友製作迷因回應貼文內容或分享他人製作的唐鳳迷因,其中不少是跟「腦波控制」有關。這個哏源於有不理解唐鳳的民眾懼怕唐鳳會用腦波控制大眾的思想,後成為關注唐鳳的網友間嘲諷、表達對唐鳳崇拜的意象。如同Jones所提到,網路社群中能發展出自己的文化,迷因及相關的哏在這個社群已成為彼此間的共通語言,直到現在仍不斷被再製、傳播。[14]
除了網友間分享,也有許多官方及民間粉絲專頁搭上這波風潮,用於政令宣傳或娛樂效果。這些貼文下的按讚及留言卻與原先關注唐鳳的社群有些不同,除了原本關注社會、資訊議題的網友,這裡容納了更為多元背景的人們,以較為輕鬆詼諧的方式回應迷因。相較於這些粉絲專頁的其它貼文,附有迷因的貼文也顯著吸引較多按讚數,讓更多大眾接收到政策訊息,或者讓原本不熟悉唐鳳的網友開始對其產生好奇心。
有趣的是,關注唐鳳迷因的網友擴展到較低年齡層,觸及與其本人帳號較少互動的青少年族群。近幾年,隨著不同社群媒體興起,多數青少年轉向至instagram等新興平台,越來越少活躍於臉書,也不喜歡在臉書留下按讚、留言等公開訊息。[15]
在先前的觀察中,我們其實無法得知是否有許多年輕族群其實有關注唐鳳,卻是沒有表態的。然而在唐鳳相關迷因貼文下卻可見到更高比例的年輕族群有所回應,推測迷因在青少年間是意見表達、分享娛樂的重要媒介,已成為一種流行符號,使青少年在臉書出現的迷因中願意留言、按讚。
整體而言,唐鳳的個人特質吸引關注資訊及社會議題的人們對其臉書貼文做出回應,網友間除了議題討論外,也以迷因作為互動媒介,形成有共通語言、文化的社群。不同於Boyd and Ellison認為社交網路的關係圍繞在人身上,而非興趣或主題,此一社群卻是奠基於對共同議題或人物的興趣而發展出來。 [16]在唐鳳迷因的貼文下,也能看見更為廣泛的人群,尤其3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由此可見迷因從原本社群間的消遣擴大成為廣傳的娛樂或政策宣傳媒介。
唐鳳迷因的社群行為特質
除了娛樂價值「好笑」,我們認為迷因的閱讀與傳播者可以視為一個社會群體,而迷因的傳播和閱讀可視為一種社群行為的實踐。這種社會功能得以成形,來自於迷因的下列機制:迷因的閱讀門檻,即迷因主題對特定族群的吸引力。
首先,某些迷因哏圖有其閱讀門檻,閱讀的人需要具備某些背景知識才看得懂其中的奧妙。例如「維尼vs維尼好」的迷因哏圖就需先知道「維尼與習近平」的哏,否則就會不曉得笑點在哪。
因此,若迷因具有特定閱讀門檻,便可能可以發揮「區隔閱聽者」的功能,而閱聽人是否具備這些背景知識,取決於對該主題有沒有興趣,也就是說,迷因的主題特性具有篩選閱讀者與傳播者的機制。
因此,如果閱聽人對唐鳳沒興趣,就相對缺乏閱讀的動力,也不會轉傳甚至參與製造與再製的過程,那這則奠基於唐鳳既定形象的迷因,在她身上能發揮的效果也會因而打折。根據上述的機制,關注與參與唐鳳迷因的人和其它人之間便開始開始有了區隔,關注及參與唐鳳迷因次文化的輪廓因而開始浮現。
從社群與人的角度來看,迷因行為的「社會功能」在於辨識與串連。因迷因只有具有特定認知背景的人會有共鳴,即「辨識你我」的功能。這個「特定知識認知背景」剛好是由某個社會群體共享,如關注唐鳳的群體有一些常見的共通點,那這個迷因就成為可以辨識彼此存在的符號。而「唐鳳迷因現象」是一個集體的活動,串連擁有相似價值、立場背景的人共同參與「集體玩弄唐鳳形象」,並讓這些人形成一種關係鬆散的「行動社群」。
迷因傳播的基本流程為「閱讀」與「轉傳」。前者是閱聽人確認自己能看懂笑點,屬於此群體,可以型塑個人對社群的歸屬感;後者可依照「對迷因是否有反應」,辨別是否為同樣群體的人,讓社群的輪廓在虛擬世界中浮現,變得「可視化」。從迷因與社群看傳播流程,「閱讀」與「轉傳」剛好是迷因得以存續的基本要素,這種行為具有形塑、建構,以及維繫社群連結之功能。
傳統社群,如廟宇信徒社群在廟會時信徒聚集,或是配戴廟宇護身符、吊飾時感知到群體存在;又如PTT鄉民(虛擬)於同個網站或版面聚集時感知到群體存在。而「唐鳳迷因」則截然不同,社群在某處上傳唐鳳迷因圖之後,會有網民們熱烈反應,然而無法見到實體網民,亦無固定群聚之處,頂多會有蜂擁而至,朝聖某則貼文的現象。這就如同黃厚銘、林意仁所提出的「流動的群聚(mob-ility)」概念[17]。
迷因社群成員是「分散的」,同時存在於世界各處,無論現實或虛擬。其它社群為了讓社群「可視」並「傳播社群訊息」,多半會有群聚行為,但迷因社群的存在並不依賴「群聚」。會有這個特性可歸因於網路服務造成迷因的快速傳播,特別是社群網路方便的分享功能。
即便成員不聚集於同一空間,仍可達到傳統社群齊聚同一空間時才能做到的「傳播資訊」並「建立認同」等社群功能,並且做到足以使其被視為社群最重要的一點──社群行為,即大規模或集體的閱讀、轉發與產製新迷因。
另外,迷因社群也是「去中心化」的,甚至是「去組織化」,其擴散多半是來自單個成員自發性的行為,除了一些政府單位有心加入了迷因產製的生態系統,目前好像看不出有什麼組織或結構存在。
人類學對於網路世界中的虛擬與真實多所討論[18],迷因也發揮連結虛實的作用。網路上使用迷因的貼文、留言互動雖是虛擬、不可見的,卻建構出介於虛實之間的網路社群,進而可能經由唐鳳或其它粉絲專頁對現實中的政策產生影響。
迷因現象也被另解為一種廣義的生物形態。若循類似的理路推論,以這次唐鳳的迷因群體為例,迷因群體是不是也可以視為一種新的社群模式?這種群體可以做出和一般社會群體類似的行為,但社群的建構、發展、運作方式,以及其存在形式卻相異於多數傳統定義上的社會群體。
「煞猛打拚 腦波耕田」--唐鳳迷因特殊地位
唐鳳特殊的成長歷程,塑造她成熟的思考,面對酸言酸語能機智從容、正向回覆,由於她非傳統政治人物起家,相對其它有明確政治傾向的政客,較為客觀中立,加上她身體狀況不允許過於激動,故總是予人溫文儒雅的形象,同時她也常主動公開自己的資訊,無形中減少許多網路攻擊的危機。
與其它相似類型的迷因相比,唐鳳迷因呈現方式偏向傳遞正確觀念,訕笑與攻擊意味低。而她本身是IT背景,也是疫情中迷因工程參與者,熟悉網路世界,知道如何輕易引起網路關注,堪稱網路世界的風向球。
參考資料
[01] https://www.twreporter.org/a/g0v-audrey-tang
[02]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2934
[03]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3100351.aspx
[04] https://join.gov.tw/idea/index
[05] https://ctee.com.tw/bookstore/selection/378038.html
[06] https://udn.com/news/index
[07] https://cultivatememe.moe/whatsmeme.html
[09]理論參照自Dr. Anushka Kulkarni, Internet meme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internet meme as a tool in communicating political satire, Journal of Content, Community & Communication, Vol. 6 Year 3, June — 2017
[10] Photo Credit: political meme facebook page
[11] Photo Credit: 客委會 facebook page
[12] https://meme.fandom.com/zh-tw/wiki/%E5%94%90%E9%B3%B3
[13]理論參照自Laura M.Ahearn,《活出語言來:語言人類學導論》,(臺北:群學出版),2020。
[14] Jones, Steven, 1997 Virtual Culture: Identity and Communication in Cybercommunity. London: Sage.
[15] 劉雨涵,2018,〈你follow她了嗎?Instagram網紅的人類學觀察〉,《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16] Boyd, danah and Nicole Ellison, 2007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 —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3: 210–30. doi:10.1111/j.1083–6101.2007.00393.x
[17] 黃厚銘、林意仁,2013,〈流動的群聚(mob-ility):網路起鬨的社會心理基礎〉,《新聞學研究》。
[18] 邱誌勇,2016,〈實體與虛擬的並置參與:當代自造者運動的社群集結與想像〉,《考古人類學刊》、黃厚銘,2016,〈「真實」的復歸:擴增實境遊戲 Ingress社會文化意義之分析〉,《考古人類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