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味街景的文化分析

羅筱淇、蔡朝翔、楊舒雅、林妮臻、謝和蓉、陳韋廷、童嘉儀、汪家緯

 

一、 前言

我們每天生活的街景,也是一種臺灣味的表徵。隨著熟悉的街景,連帶牽起的是經由集體共同生活而存有的集體記憶,雖然物質不是文化本身,但是可以作為記憶的載體:人的記憶可以透過具象的物乘載象徵與記憶,而變得比較 容易被流傳,甚至沒有物質保留的記憶,身份建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當我們回頭看地景的改變,文化資產法所保護的古蹟並不包含這些型塑街景地貌的常民住宅,當然這也因為涉及民眾處理個人資產的決定權,不可能刻意以「保留集體記憶」為由留下大量老舊建築,於是它們作為廣泛存在的無名的建物,擁有乘載集體記憶卻容易被更動與改建的特質(林君安,2015)。所以我們透過探究何謂「台味」街景與其背後象徵的文化意義,從而去思考街景保存的價值。

 

二、 「台味」街景的元素

以中永和為例,作為新北市人口密集的區域,以讓人摸不著頭緒的道路規 劃聞名。從大馬路拐進小巷弄,街道像血管一樣愈分愈細、愈來愈窄,隨著深入聚落內部,沿街住商混合的街景也漸漸變少,安靜的窄巷兩側緊鄰著路旁的房舍,甚至連防火巷都會堆上一些東西,算是擁擠城市的空間利用。每條巷弄街景幾乎一成不變的是三到五層樓左右的老公寓樓房,或是正好相反,更該說是多樣性太高讓人無法記得,而以為每條巷弄都是相同的,突出的冷氣外機、 牆面染髒的磁磚、生鏽的窗花、門前的盆栽、習慣隨意停放的機車。這樣複雜的街景,卻是令我們有種鄉愁的感覺。本章試圖分析公寓、騎樓與招牌三個重要的街景元素,我們熟悉的街景背後是如何構成。

(一) 公寓

公寓無疑作為台灣都市近代常民住宅建築的代表,但為什麼是「公寓」? 「公寓」是什麼?這要從更早期的建築形態談起。相較於只有一層樓的平房, 公寓屬於複層次建築,集合了複數家戶以垂直性的空間切割。公寓作為住宅高 密度土地利用的方式,它的普及是台灣近代都市規畫中的一個大重點,也大幅 改變近代都市地景。另一種建築利用類型是將地面層作為商業使用,是傳統東亞、東南亞的都市脈絡中形成的一種街屋,也如同台灣都市常見的店舖公寓, 一樓空間包含店面與騎樓,當然騎樓亦作為店屋延伸的工作空間,更上層的空間則作為住宅利用。有趣的是「公寓」一詞本身比較容易讓人聯想到住宅,而早已習慣店舖公寓的我們卻常因為一樓店面的空間利用而忽略上層仍有住宅 (林君安,2015)。

公寓的外牆的色彩塗抹出台灣街景的底色,灰灰土土的磁磚貼面是台灣公 寓外牆的特色,瑋嬪老師分享過,曾有國外的朋友問她:為什麼台灣人喜歡把 房子蓋得像浴室或廁所?原來那位朋友指的是磁磚貼面。磁磚同時具有建材及裝飾性質,若理性考量台灣多雨潮濕的氣候,就會注意到磁磚實用層次的耐水 特色。另外一項觀察是許多公寓外牆的磁磚並不是貼覆於四面,而可能只有面街道的牆面有貼磁磚,礙於研究限制,僅問到:「為了顧門面,且同時考量成本」的說法。

黃褐色系、綠灰色系等被稱作為「國防色」,國防色面磚在日治時期末期台灣近代建築上被大量採用,幾乎是流行趨勢。有一說建築外牆用大地色系 的色彩選擇是戰爭時代以保護房舍免於空襲為目的,甚至後來有「防空色」之 稱;另有一說是為了提升軍國主義及國防氣勢(堀込憲二, 2011)。但不論是當年建造者選擇建材色彩的實際理由,或是這些「國防色建築」實質上是否真 的因此受到良好保護,我們並不知道,但即使是失真的謠言都是當代住在這城市的人們重新賦予建築的有趣解釋。而磁磚顏色與質感選擇隨著不同時期而有不同潮流,甚至可以由藉由觀察外牆面磚推敲建築年代。

(二) 騎樓

每到冬季,走在陰雨綿綿的臺北街道上,最期待看到的便是騎樓,沒有水窪也不必撐傘,騎樓是地面層唯一能自在行走又暢通無阻的區域。在夏天,除了等紅綠燈時短暫躲避艷陽,就算是突如其來的雷陣雨,騎樓都能為我們抵擋。騎樓一年四季陪伴著我們,也理所當然的融入臺灣人對街道的記憶。當然,隨之帶來的問題也不少,二手菸害、私人占用、違規停車、亂丟垃圾等 等,都會使人對騎樓和臺灣的街道產生「醜」、「髒亂的印象」,但這也正凸顯了騎樓的存在對臺灣人的生活影響甚鉅。

上網搜尋便可發現,臺灣並非唯一具有騎樓的國家,但只有臺灣還擁有如此大面積且貫穿歷史的騎樓,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騎樓舊稱「亭仔腳」,意為有遮簷的步道,最早可能是從農家出入之玄關庇簷、住宅的陽臺、寺廟建築的迴廊、防禦用之共同圍口等發展而來。人們為了遮風避雨與商業經營,將房屋臨街處修築成開放空間,是一種文化自然的產物(林昭媚,1981)。根據資料顯示,臺灣騎樓的發展,有兩百多年歷史,清領時期及日治時期都有在官方的文件中看到「亭仔腳」、「簷下通道」等字眼,顯示當時政府已有管理騎樓的需求(黃武達,2000a;2000b)。

 

官方促進騎樓的政策從清領時期開始,劉銘傳開發臺北城時,規定特定街道街屋建築時,應設亭仔腳。到了日治時期,1900 臺灣總督頒布了「臺灣家屋建築規則」,於第四條明定亭仔腳的設置地區,但各地方首長可自行規劃寬度、構造。臺灣光復後,省政府規定都市計畫區,道路寬度達一定標準需設騎樓,卻不如日治時期各地方首長可因地制宜,因此臺灣各處出現大量騎樓(黃武達,2000a)。

那麼騎樓為何越來越少了?根據張依依(2017)於〈臺灣騎樓街區的興衰與保存芻議〉中對建築相關產、官、學專業人士的訪談,如同騎樓當初因法律而蓬勃發展,其減少也與法律息息相關。以往建築物受建蔽率規範,建蔽率指的是建築物的最大投影面積在一塊建築基地上的比例,規定建蔽率的大小可以 使街道保有空間而不過度壅擠,至於騎樓在日治時期就有不計入基地及建築面積的優待,因此大家競相建造騎樓。隨著都市發展,人口越來越多,政府推行容積率,容積率指建築物各樓層所有地板面積除以建築基地面積的比例。建蔽率是對建築物進行平面面積控管,容積率則是立體體積控管。容積率使得建築物的高矮、形狀更有彈性。不同種類的建築,會有不同的建蔽率與容積率規範。以容積率的角度,興建騎樓不再具有優待,私人興建騎樓的動機就消失 了,使得新建築傾向不修築騎樓。

另外一個使騎樓減少的法律則是關於「開放空間」,隨著都市人口增加, 樓房越蓋越高,會遮蔽陽光,更多住戶進駐也使交通更加壅塞,對周遭居民的 生活品質有負面影響,因此規定到達一定高度的建築物需退縮,留下開放空間給行人行走,也是對惡化生活品質的補償。退縮的建築直接使得騎樓消失,而建商留下開放空間,則可以得到更多容積率作為獎勵。可惜的是,所謂的開放 空間在建商拿到執照後往往又被圍了起來,儘管花園再怎麼美、噴水池再怎麼華麗,始終隔著圍牆與警衛,失去了開放空間原本的美意。

那麼,騎樓若是消失了,會有什麼影響嗎?不只是遮陽避雨的功能消失 了,對於城市的集體記憶,也將因為失去一部分的載體而逐漸消失。騎樓作為灰空間,連結了室內與室外,都市中每個人分享出一點空間,就使得整個城市能藉由騎樓連結起來,營造城市的整體感,讓每個人都能自在悠遊於城市之中 (堀込憲二、郭中端,1996)。騎樓一樓的店家也構成了活潑的街景,雖然都更之後的大樓也出租店面,但那是小本生意人完全無法承擔的(張依依, 2017)。許多構成你我回憶的小吃店、書店、雜貨店、五金行都將消失於都更洪流之中,取而代之的是連鎖咖啡廳、便利商店以及大型商場。聽說在二戰時,騎樓甚至發揮了保護的功能,夜間空襲時,市民一樣能在亭仔腳下的夜市 快樂的活動(堀込憲二、郭中端,1996)。住商混合的街道與騎樓息息相關, 失去了騎樓,便將失去臺灣人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在不同的地理背景、歷史環境下,也會發展出不一樣的騎樓街景,例如三 峽老街有名的巴洛克式建築,便是日治時期日本推行西化的結果,迪化街更是融合了 19 世紀中期的閩南式建築、1870 的洋樓形態以及仿巴洛克式建築。騎樓反映了一地的歷史,也是多文化的融合。各地區不同的治理方式也影響著人們 的生活型態,例如臺南的騎樓常為店家所用或是汽機車停放於此,而使行人多行走於馬路上。基隆市仁愛區的騎樓則是保持暢通,連店家都會提醒你停在此處會被開罰單。騎樓是多元的、反映不同的文化與承載著城市的記憶。張依依 (2017)便認為: 「一座騎樓是一個建築,但一整條騎樓街區,則是一種生活方 式,及一種文化……不僅不落後,並且是最具特色,珍貴的文化遺產。」她也認為在這個追求文創的時代,我們需要的其實是看見自己獨特歷史與文化的能力,並將之發揚。

(三) 招牌

招牌,是一種讓人們可以在遠處就注意到店面的行銷方式,台灣除了設置在街邊的招牌擺設之外,人們在騎樓行走時也可以看到擺設在橫樑上方的店家招牌。 騎樓作為連結室內與室外的灰空間,同時也是商家本身連結到室外街頭招牌林立 的中繼站。街頭招牌爭奇鬥艷的景象,在騎樓的空間裡面顯得收斂許多,大部分 的騎樓商家會在騎樓的橫樑上設置「騎樓版本」的招牌,一橫樑一招牌的方式分離了店面與店面之間的交集,同時也達到了招牌行銷的本質。

相較於騎樓的招牌,路邊攤與街頭的招牌顯得更加搶眼。路邊攤的本質即是可移動式的餐車,既可以單獨行動成為夜市的一部分、也可以透過高機動性的特性,從商家的室內空間裡面推出騎樓,到與招牌共同存在的室外空間。在室外的空間裡面,五花八門的招牌同時印入眼簾,這種未經顏色規範、各自發展的招牌組合成為了某種獨特的「台」味。

臺灣的招牌可以追溯到清代與日治時期的商號名稱,尤其受日治時期影響頗深。日治時期的號,每家都有自己的商標。通常取商號中的一個字,外面畫一個圈,就構成一個容易辨識的商標。圓圈記號的商標,日文發音唸作「maru」,山形為記號的,就稱為「yama」。這樣的設計類似於日本戰國時期家族的家徽,到臺灣後就結合臺灣華人的姓氏。幾經發展之後,就形成臺灣路上經常看到,一個圓圈內有姓氏,店名叫「X 記」的招牌了。

我們所說的台味通常都是我們生活在台灣當地的基本印象,卻沒有辦法很明確地說出何謂台味,因此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台味的元素與生成,並將台味的元素分成搶眼的視覺設計、易於思及的諧音取名兩大部分進行探討與分析。

 

圖一、台灣街景照

 

首先,在視覺設計方面,現今的商店街、夜市當中,存在許多搶眼的招牌, 讓台灣的街景成為人們認知台灣的「台」味與家鄉的味道。以台灣尚未統一招牌的夜市來說,招牌的設計上都使用鮮豔的紅色、黃色等造成人們視覺衝擊的前進 色,且字體通常都使用較粗重且有份量的字體,這樣做是因為在色彩與文字視認程度中,以高彩度配合無彩色之文字,或是高彩度配合低彩度之文字,招牌皆可以達到國際視認率。在文字的視認率上面,也是以非手寫字體的黑體與原體的整 體視認率為最佳(周芳如,2007)。夜市的招牌設計邏輯也同樣可以套用於路邊攤的招牌上,台灣電影《雞牌英雄》當中也使用易於辨別的圓體配合高彩度的紅色圖案進行設計。

 

圖二、電影《雞排英雄》劇照

而在招牌的「諧音梗」方面,台灣在公司商號、地區的取名上經常可以看到有外文、本土語言的諧音趣味。描繪台灣夜市文化的本土電影《雞牌英雄》將夜市名稱取作 「八八八」,音同台灣本土語言的「發發發」。2017 年的台灣電影《大佛普拉斯》當中,主角工作的公司名稱「葛洛伯」,音同英文單字的 Globe。將自己對於公司商行、 地區的寄望展現在取名上面,並藉由能讓人易於思及的諧音傳遞出去的手法也讓台味的感覺更加濃厚。

 

圖三、電影《大佛普拉斯》劇照

 

綜上,自台灣光復以來,隨著經濟奇蹟的催化,加速了社會經濟成長以及消費市場的急速變化,商店櫛比鱗次的開設之後,各個店家無不為了積極吸引過往 行人的注目以及謀求廣告效用最大化,爭相在都市空間中豎立各式廣告看板或招牌。(高育芸,2013) 但也因為每個商家行號的招牌設計能力基礎不一,所以希望透過不同的方式吸引路過的人們,進而形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台味,不論在主觀的美感上是不是適合的作法,這些都是勾起我們家鄉回憶的台味元素。

 

三、 國家權力對於「台味」街景的形塑與互動

(一) 國家法規對街道的形塑

那些我們所認為的台味街道,路邊攤、招牌、建築外牆、騎樓等,在媒體乃至於一般大眾的眼中似乎不是那麼的美好。每當新聞台播報相關事件時,往往可以看到「某某地區路邊攤食安危機,塑膠袋套餐盤竟融化!」、「某某市區某某路建築外牆剝落砸傷路人,通報三次皆無效!」等標題;而學校(師大) 附近也曾發生因房東出租騎樓給餐飲業者,導致樓上居民抗議。類似的相關事件層出不窮,由此可看出相對於保留台味街道,民眾或媒體更著重於安全性。 國家權力的介入,則代表台味街道在民眾間或政府集體協商、互動後,產生的 法律條文與相關規範。因此,本節主要討論國家法規如何介入台味街道及其影響。

1. 路邊攤、建築、騎樓與國家法規

攤販、路邊攤對於國家而言,其角色定位隨著時間演變而聚焦於不同面向。 依據戴伯芬(戴伯芬,1994)的分類,台灣攤販演變過程可分為三步驟—政治 安全階段、社會安全階段與經濟安全階段。早期民國四十年代戒嚴時期,為避免人民透過流動攤販等方式傳播不當言論,因此頒布《台灣省各縣市攤販營業 管理規則》,內容包含集中管理攤販、須按時換發攤販許可證等。在當時的歷史脈絡中,相較於控制攤販的飲食安全,政府更著重於言論的限制,並未限制從業人員的資格與環境衛生安全。

到了民國六十年代,國家權力轉而注重在社會安全。所謂的社會安全是指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大量人口移居臺北等都市經濟中心,攤販作為入行門檻較低的行業,因此攤販數量逐漸增加,間接影響市容與交通。為維持社會安全(如都市環境與交通等),政府修改《台灣省各縣市攤販營業管理規則》,嚴格控管攤販身分,並限制僅能由貧民或無謀生事業者經營攤販;此外,攤販營業的範圍與地區也受到限制。此時,國家以保障弱勢權利與維持社會安全為主。

隨著攤販數量逐漸增多,國家也新增相關法條管制攤販。在七十年代後, 除了社會安全外,食品安全與噪音等問題逐漸受到重視,因此法律也做相關更新,如食品稽查、課徵營業稅、取締營業場所噪音與環境衛生等。相較於六十年代主要以社會安全為主,七十年代政府轉而注意多層面向;且此時將攤販進行分類,有照者交由建設局管理,無照者則由警察局管理。由此可知,國家權力對攤販的掌控,主要以其對社會的安全為主,維持社會正常運作,美學等因素並不受影響。

台味街道中的建築則有不同的法規演變。就建築本體而言,因台灣位處太平洋地震環上,經過多次的地震影響而編列相關規範,如《建築技術規則建築 構造編》中規定耐震設計等與建築本體有關之規定。建築外牆在《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編》中並沒有明確規定,僅有如訂定牆面線以限制外推空間,或是限制架空走廊度得用易碎材料等規定。而磁磚屬於外牆飾材,並非結構體本身, 因此相關延伸問題較能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與《建築法》中找到。例如,若磁磚掉落而砸傷人,得依建築法第 91 條第 1 項規定罰款。而騎樓,通 常也被視為建築的一環,但實際上在《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 3 條第 1 款》 清楚定義騎樓屬於道路。因此,騎樓為公共通行用,不可有妨礙他人通行的行為出現。除了對騎樓的定義外,騎樓中的事物也有所規定,例如未經許可的攤販不行在騎樓擺攤、把騎樓當作工作場所、在騎樓堆放妨礙交通的物品。由此可知,不論是建築外牆亦或騎樓,政府的政策制定更重視公眾利益與安全,而非著重於美學設計。

2. 空間話語權

由上一小節可以大致了解國家權力對建築、路邊攤等物件的掌控面向。但首先,應該要先定義此處的空間。空間通常被認為是地理或人為所建的環境與其搭配物件(像是房子由建築本體與桌椅、燈、風扇等物件所組成的空間),但單就物質上的認定並無法完整歸納整個空間。空間更包含了人、事、物間互相 影響、建構的結果,而這個結果仍隨時間演進而持續變動。(黃應貴,1995)

這章所討論的空間,便是由台味街道與其搭配元素(攤販、建築物、招牌) 在人與國家間的社會關係。而空間中的力則是政府法律,街道中人的行為與活動則在法律的規範下產生脈絡化的意念機制,這種意念機制能夠對人、執法者形成一種秩序與約束[8](例如,有違法攤販在路上,警察看到就會去逮捕;或有些地區,居民看到警察的當下會先通知攤販,這樣方便攤販跑走)。而當空間有政治權力的進入時(像是法律)則會破壞原先的空間架構,但同樣也會形成新的空間。在我們的台味街道中,最可以做連結的應該是攤販、騎樓的關係。 在法律定義中,騎樓屬於道路,因此若有任何妨礙他人行進者則將處以罰鍰。 因為這個新權力的介入,所以攤販會進行轉換(diversion)或重新佔有 (reappropriation)(Lefebvre,1991)。至於騎樓下的空間則重新進行定位。(例如, 師大夜市旁邊的公園原本有很多攤販,但後來政府整治公園兩邊的道路,原先的攤販被驅趕,有些攤販會轉換地點到師大路上的騎樓或是改變自己的經營模式,與附近商家合作;這些騎樓與街道大部分則被機車所佔據,剩下的空間有些則被新攤販重新佔有)。

由 1.2 兩點可知,國家權力的介入對於台味街道的美學並沒有直接的接觸, 而是間接影響。也就是說,因為法律的規定,而影響空間中的人,不同的人選擇不同而建築樣式、攤販樣式等,因而造成現在台灣街道的改變。

 

(二) 台味的對外宣傳

在前面我們討論我們心目中的台味元素,即使這些元素不一定那麼美好, 但都讓我們有熟悉感、有「家的感覺」。那麼國家又是如何選取它認為具有台味的景觀元素,進而形塑面向觀光客的台味呢?以下分析觀光局網站上鎖定的受眾最廣、最多人觀看的國際宣傳影片——臺灣觀光六大主題「讚!臺 灣」(10 分鐘綜合版),探討國家如何打造台灣的對外形象。

 

這支拍攝於 2014 年的宣傳片分成六大主題:生態、文化、浪漫、購物、 樂活、美食,一一介紹台灣讓外國人稱「讚」的優點。那麼國家所選出的、 外國人認為「讚」的台灣元素形塑出什麼樣的形象呢?生態、文化、購物篇 所選的元素涵蓋的範圍很廣,以文化篇為例,從故宮、朱銘太極到電子花車都有,讓人很疑惑台灣的文化究竟有什麼特點。影片最後旁白下了一個很關鍵的註腳:在如此小的島嶼,竟然有如此多元的文化。同樣的,生態篇以及 購物篇也是藉由呈現多樣的選擇,說明多元就是台灣的特色。

另外,這些被選取的台灣元素中景點的比例明顯少很多。尤其建築、街道等人為的景觀更少,但這些景觀沒有消失,而是成為影片的背景。即使整體的氛圍不是這部影片的重點,但相信台灣人可以輕易地從塑膠袋、招牌、 鐵捲門等元素確定「啊!這就是在台灣拍的!」,例如關於夜市的介紹,以旅人當做主角,讓觀者把注意力放在旅人吃美食、玩遊戲等體驗上,招牌、 攤販等成為背後的景物,襯托旅人所感受到到熱鬧、有趣的體驗。

浪漫篇、樂活篇則刻畫較為抽象的生活體驗。那麼如何表現友善、人情味這種無形的台味呢?影片採用說故事的方式讓觀者了解臺式的人情味。有趣的是,這些故事發生的地點反而不是在故宮、阿里山等著名景點,反而是 街巷中、火車上等一般台灣人的生活場所。雖然國家不會特別介紹公寓、街道等我們熟悉的景觀,但當宣傳影片想要體現台灣的人情味的時候反而會選 擇它們當作說故事的舞台。

整體而言,這部影片的浪漫篇、樂活篇藉由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台灣的人情味;生態、購物以及美食方面強調台灣的多樣性,打造應有盡有的旅遊天堂的形象。此外,因為拍攝手法的關係,只有政府認為讓外國旅客覺得驚豔、覺得「讚」的元素會成為影片的重點。而政府選取了很多自然景觀作為 「讚」的元素,包括阿里山、綠色隧道等,但幾乎沒有建築等人文景觀。這些景觀並沒有消失,而是成為影片中故事發生的舞台。不僅讓影片中的旅遊 體驗呈現貼近常民生活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巧妙地避開這些景觀不那麼美好的一部份。

 

四、 結論

我們的報告試著以全貌性的分析何謂「台味」的街景,包括建築、配色、 其他物件、生活於其中的人與環境的互動,還有「台味街景」在人們心中是個 什麼樣的存在。在前面的篇幅中,我們透過討多個不同的街道元素:公寓建 築、磁磚、騎樓與招牌,他們的發展史與外觀特徵,這些元素在發展上可以看 見氣候與生活習慣、歷史的發展都留下了明顯的影響。整批興建的低層公寓大 多為住商混合,使各種商業、居住活動使用的招牌、交通工具形成街景的複雜性。騎樓在熱帶國家十分普遍,也因此成為臺灣街景一個重要元素。臺灣的招 牌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與日治的街屋與商號文化,戰後為了吸睛,產生了招牌變的鮮豔,或是在取名上以諧音讓顧客容易記住。以上這些元素雖然各自有不同的發展過程,然而這些元素大多來自於不同常民的不同生活需求與經 驗。這些元素同時陳列在街景上時,就形成一個大家共同的記憶。

第三部份我們則試圖爬梳國家權力如何去影響街景的形成,以及在觀光宣傳上對台味街景的再製。綜觀歷來政府對於街景空間的治理,大多是間接且目的性的。日治時期,因為國防考量,建築大量使用大地色系的「國防色面磚」。戰後對於街景的管理,始終只僅限於對於安全的考量、或是透過土地利用等間接的政策工具,去影響街景的變化,然而卻可能意外使騎樓這一有特色的傳統街景元素逐漸消失。國家將對路邊攤的管理視為對弱勢者的救助(隱含非經濟弱勢不得從事的概念),然而這樣的管理始終不彰,反而使街道的各種人事物自行轉換與重新佔有。而在國家對外的宣傳,國家反而將台味街景對外塑造為常民生活的背景,並不會去強調街景中的元素與其與一般常民的生活的 關係,而是在其中展演各種觀光活動與宣傳臺灣人的人情味。同樣的現象我們也可以在宣傳臺灣的外國雜誌上看到。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台味街景不僅僅是各種元素的堆疊,最終更形成了 一個本國對於外國的宣傳,或是外國人對於本國的一種異國印象。另外,吸引國外的注意以後,我們也開始反思這樣的街景與其蘊含的共同記憶的珍貴性與保存的必要,尤其這樣的街景開始在各種都更中逐漸消失。透過分析這些街景 的元素以及這些元素與常民生活經驗的互動,或許對於如何保存、以何種形式保存台味街景與共同記憶,是一個開始。

 

五、 參考文獻

林君安 2015 《台北步登公寓建築生產歷程——現代與風土的互動》。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堀込憲二 2011 〈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外牆磁磚形式與色彩變遷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8:19-48

張依依,2017。 〈臺灣騎樓街區的興衰與保存芻議〉。《人文社會學報》17: 135-166

林昭媚,1981。〈市街與騎樓的探討〉。《臺灣文獻》32(2):123-141

黃武達 2000a〈臺灣『亭仔腳』規制之歷史考察及其評價〉。刊於《都市計畫及建築法制研究.論文集(1)》。黃武達著,頁 9-1-9-20。台北:都市及建築法制研究室。

黃武達 2000b〈921 大地震與騎樓存廢之文化省思〉。刊於《都市計畫及建築法制研究.論文集(1)》。黃武達著,頁 8-1-8-8。台北:都市及建築法制研究室。

周芳如 2007 《 廣告招牌視覺傳達介面視認性之研究》。南華大學應用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高育芸 2003 《街道招牌景觀偏好之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伯芬 1994〈誰做攤販?-台灣攤販的歷史形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7:121-148

Henri Lefebvre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黃應貴 1995《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卓立寰 2004《攤販與街道:非正式經濟的空間與日常生活關係—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法源法律網

年代不詳〈台灣省攤販管理規則〉。

https://www.lawbank.com.tw/treatise/lawrela.aspx?lsid=FL011354&ldate=20000118& lno=2,4,9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20〈建築法第 91 條〉。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70109&flno=91,2020 年 12 月 25 日上線

知法玩法 2018〈騎樓可以拿來停車、設攤位、擺放花盆等障礙物嗎?〉。

https://www.tkbgo.com.tw/tkbtl/article/toDetail.jsp?id=105, 2018 年 9 月 17 日上 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