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鄉中奮鬥的教育人類學家

 

在偏鄉中奮鬥的教育人類學家 辛靜婷

在東部地區所發展的教育實驗計畫之後,靜婷對於原住民幼教的關心也為更多人所知悉。她嘗試結合了原住民的文化元素於 幼兒語言教育之中,讓孩子們能從自身文化脈絡裡的元素連結到注音符號的學習。在天下雜誌的專訪中,有這樣一個例子。在漢人小孩學注音符號時,老師會用「ㄅ 爸爸ㄅ、ㄆ葡萄ㄆ、ㄇ媽媽ㄇ」來加強記憶,但在部落中,靜婷則將內容改變成「ㄅㄅㄅ,百合ㄅ、ㄆㄆㄆ,排灣ㄆ」,讓孩子用生活中接觸的事物輔助,認識抽象 的注音符號。

  「其實是因為在兩年前到台東工作的關係我就比較有機會去進到部落裡頭,一開始其實在做一個比較基礎的田野研究,去探討原住民文化和孩子們讀寫發展之間的關係。然後做了這個研究之後,其實發現原住民孩子的教育資源真的很不足。所以那時候才想到我要去做一個課程,來讓孩子更可以有機會去增進他們的學業能力。」

  進入到部落,發現到文化與社會的差異,靜婷特別強調要使用人類學的民族誌方法出發,來推動教育上的革新。 「其實我們的研究方法是用人類學的民族誌學法去做田野研究,這部分對原住民很重要的地方是我們是真的去深入田野,去瞭解原住民的文化到底是什麼?有哪些文化資源是可以用在主流的課程裡頭?所以等於是提供了一個另類的觀點去看到底原住民的生活裡頭有什麼樣的文化資源?這些文化資源該怎樣被學校所使用,進而能提升孩子們的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成就?」

  對靜婷來說,原住民的生活裡已經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元素,只是這些素材往往都不為漢人老師所知道。現行主流教育中所使用的課程教材往往與漢人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但因此對於幼兒來講,要與學校教育銜接並無太大困難。但對於原住民社會來說,事實就不是如此。

  「用人類學的方法去研究教育議題很重要!因為你是用被研究者的角度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到底是什麼?而不是用一個主流的觀點去看我們怎麼去幫助這些弱勢的孩子或學生。所以,人類學的方法對於教育研究,尤其是偏鄉弱勢族群孩子的教育議題很重要,因為這樣子才能真正融入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有什麼樣的文化資源,必把這些資源用在教育之上。」

  要推動這樣的改變其實很不容易,除了要打破原本的偏見,更要真心擁抱文化差異與多元價值,才能在教育的現場帶來改變。

  幼兒教育可以說是兒童和「國家」第一次的正式接觸,他們從這個時候起開始接受國家教育體系所代表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從這個角度出發,幼兒教育的設計正反映出一個國家的人文高度,以及對於面對國家內多元文化的態度。換句話來講,原住民的幼兒教育,甚至是新住民的幼兒教育,不單只是幫助他們跟主流社會接軌,更是國家整體培養多元文化價值的重要基石。要讓這基石穩固,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有人類學家的視野與思考方式。

 

  原文來自 百工人類學家 文/宋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