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際線上奔馳的人類學家 李問
如果你曾經讀過李問在換日線上的專欄,隨他進入馬來西亞雨林,尋找客家先人陳亞泉的安息地、在砂勞越州和汶萊交界,懷想華裔作家張貴興的小說、拜訪「馬尼拉北部公墓」色彩繽紛的陵寢,接著「瞬間移動」到六張犁,挖掘台北墓園中的歷史記憶,那麼,你大概會有點好奇:李問是誰?他是人類學家?旅遊作家?還是專跑東南亞線的記者?
答案是,以上皆非。
今日的李問,在政策智庫,擔任外交政策研究人員──乍聽之下,是不是有點無趣?請別誤會,現年不滿30 歲的李問,可不是刻板印象中的「學究型」人物──滿腦子只有書本,沒有生活。
事實上,李問的生活,正是因學術而精采豐富。
大學4 年加上研究所2 年的人類學訓練,讓李問頻繁地隨師長、同學,穿梭在不同國家、地區的田野間,勘查城市的空間規劃、採訪本地人的生活習慣、記錄個人的全新體會──這些經歷不僅啟發並滿足了李問對世界的好奇心,更堅定了他凡事「親力親為」的人生守則。
儘管熱愛閱讀,但比起「盡信書本」,李問更相信親力親為「實地走訪」後的個人經歷與印證。他說:「我很難去書寫沒去過的地方,因為對我來說,現場的感官經驗以及跟人互動的對話內容、切身的回憶,都是重要的素材,是我的『方法論』。」
受到民族誌的影響,他自然也在意所見所聞背後的社會脈絡,但比起公式化的寫作方法,他形容自己的旅行書寫,比較像是「滑動的比例尺」,在時空環境、自然景觀、社會文化與個人經歷間切換尺度(scale)。據此,就連討論嚴肅的政治議題,他都不忘穿插政治人物的談話語調、節奏乃至穿著打扮,可見其見微知著的用心與洞察力。
李問在朋友的引介下開始從事與「新南向政策」相關的發想與研究工作。這份具外交性質的工作,看似與他喜愛四處遊歷、結交朋友的興趣不盡相合,但對他來說,外交研究不過是換個方法,繼續拓展對世界的認識,與對家鄉的關懷。
透過出差和旅行,他在兩年內走訪了8 個東南亞國家,更積極參與在台東南亞移工們的聚會和活動,意欲從「人」的角度出發,思考政策的可能性。
原文收錄於2018年換日線紙本季刊夏季號《千面東南亞》 文/林欣蘋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