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齊、沈立遠、李姿瑩、洪予安、姜芊鈺、陳俊瑋、廖奕晴、譚棨鍵、夢真.阿嬪.法蕾萳
指導老師:林瑋嬪 教授
2020雙十一當日,至少25間獨立書店為了表示對於網路書店削價競爭的抗議,發起了「一日聯合關店潮」。以此為契機,我們想探討:若獨立書店的經營模式不符合現代主流的商業模式,那他們擁有什麼樣的理念值得我們去看見?「獨立書店」又擁有什麼樣的社會意義呢?
我們選擇距離臺大較近且具有代表性的兩家獨立書店 — — 唐山書店與女書店,透過訪談與文獻輔助,以此為起點,開始尋找水泥城市中的燈火闌珊處。

唐山書店
唐山書店創立於1982年的台灣,當時雖處於戒嚴時期,唐山仍引進了許多如含有社會主義思想或中國出版之書籍;此外,由於當時的原文書籍價格不菲,超出一般大學生的經濟能力,唐山還盜刷外文書,以低廉價格賣給學生,作為當時學子多元思想來源的重要知識管道。在解嚴之後,社會上對於多元知識具有強烈的渴求,在百家爭鳴的社會氣氛下,唐山書店仍持續專精於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除了專門化的選書,由於位於台大旁的地理特性與幾十年的深耕經營,使唐山具有深厚的學術底蘊,許多台大教授、學生皆會慕名前往。其中,工讀生A和我們分享:「當我第一次進到唐山時,覺得很驚豔,怎麼能有這麼一家書店所有的選書都打到我的心!」在空間上,唐山書店位於樸素的地下室,沒有精緻的裝潢、明亮的白熾燈。但就是這麼一個「不精緻」的空間,讓客人可以覺得放鬆、自在。
女書店
女書店是華文地區的第一家女性主義專業書店,受歐美婦女運動及女性主義影響,當時的集資者們認為台灣也可以擁有一家女性創立的獨立書店,一個專屬於女性、書寫女性故事、讓人感到自在的空間。1994年,因為解嚴而逐漸蓬勃的言論自由,加上婦女新知基金會推動婦女及性別運動的影響,女書店在各界學者與婦女新知基金會的投資下成立。其成立一炮而紅,吸引著也同時影響著許多人,可以說,女書店的成立背景蘊含著人文的溫度和社會氛圍的聚集。
在店內空間上,女書店營造了一個舒服自在的環境給顧客。店長認為:「空間若能使到來的讀者感到放鬆,人自在的性靈便會釋放出來。他們會在書店內有說有笑,書店與客人彼此交換與關懷,讀者所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也會影響女書店這個空間。」女書店不只是間書店,她是由到訪的、關心這個空間的所有人共同形塑的。店長在訪談中也說,女書店是由大家產生、繼續營運、維護的,在讀者陪伴女書店的過程中,女書店也成長了。
對兩家書店有了簡單的認識後,讓我們帶你從唐山和女書的視角,看他們如何詮釋「獨立書店」。
從獨立書店看「獨立書店」
一、獨立:有自主權的品味
走進唐山,左前方擺著台大出版、八旗和左岸等新書,再往前是中研院、人類學、政治法律、性別研究等專櫃。唐山堅持於提供人文學、社會科學的好書,如果某天為金錢所迫,要改變原本的選書、扭曲書店留下來的目的,那還不如關店──這是唐山老闆對品味選擇的堅持。
至於女書的選書,則由女性觀點、擴及到性別議題的關懷,加上書友的連結與回饋凝聚而成。店長說:
每間獨立書店都有自己的人文特質。我們透過與來訪的書友們交流,去認識不同的思維觀點;也透過書友們的介紹、同仁的推薦、或是聆聽女書店所舉辦的專題講座中,專家學者們的趨勢研究,學習他們的視野,讓女書店的選擇更加多元。
兩家書店依循自身的理念,從進書、選書到呈現方式,都在選擇並實踐自己的知識品味,從而與消費者的選擇產生雙向互動,是雙方的品味篩選──換言之,掌握選擇權的並不是錢的流向,而是人本身的思考。

唐山書店的內部與其一部分的書架(作者拍攝)
二、書:實踐與同理的媒介
「哲學家只是以各種方式詮釋世界;然而,重點在於要改變世界。」這是溫羅汀獨立書店聯盟的銘版上,唐山老闆選作精神代表的一句話。 從唐山的精神來看,「書」是知識的來源、實踐的前一步,提供好書,讓改變世界成為可能;而強調尊重、獨立、自由、同理和關懷的女書店,則認為書是讓人去同理的媒介,也希望透過書,對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產生影響。
三、店:感官與人文價值的碰撞
唐山的工讀生B認為,人們逛唐山的同時,也可能形塑自己是知識菁英、或參與某種小眾美學的想像。走下階梯,藝文快訊貼滿整面牆,斑駁的地板是腳印沖刷三十年的痕跡,偶爾播放的小眾音樂揉合時不時從上方傳來的洗碗盤聲響,這些空間堆疊的日常感,區隔了唐山與「規格化經營」,也和唐山本身的定位共構出特殊的氛圍與想像。
而女書重視「現實」的感官和情感交流,營造出舒適溫暖的空間,也舉辦「文學知味」等不同形式的活動,用空間和感官加深書與人之間的回憶:
那些參與者感受到的東西是不同的,與感官產生共構。……粉絲專頁上只能期盼大家幫我們按讚,網路上只能苛求大家幫我們按愛心,但真正人與人兩眼之間的認同,眼神交會跟氣息之間的氛圍傳遞,我認為以女書店來說,這些才是最珍貴的。

四、獨立書店:文化傳播與再製的節點
唐山是個知識解放的空間,在小小的地下室點亮一盞燈,為渴望學術知識的人指路;女書更主動進行社會溝通,也認為支持人們看書是種投資,希望人們以各種形式累積知識之後,能用實質影響力幫助別人,甚至回女書開講座、辦活動,是知識和精神的傳承。
書、教育和人共構出一個黃金三角,創造出臺灣最有價值的人文美學。從唐山和女書的視角來看,兩家書店作為臺灣文化產業鏈的節點,因其理念特色和能動性,提供知識的同時,也再創人文價值,如此詮釋了「獨立書店」一詞。

從獨立書店的視角,來理解他們本身的理念、經營方式與對「獨立書店」的詮釋,也讓我們不禁好奇,消費者會如何回應獨立書店,消費者心中對「獨立書店」的詮釋與書店相同嗎?我們認為在兩者互動的過程中,產生了某些「意義」。
不只是消費,獨立書店與消費者的關係
我們訪問了會定期去逛唐山書店的人文社會科系的教授 L 與學生 C ,在訪談中發現有著不同背景的消費者,受到書店理念實踐影響時,對書店的感受與想像是非常不同的。如教授L就提到自己在學生時期對唐山的認知:
對於我們那個時代的人而言,唐山扮演了那種在1987年解嚴時、我們被教授逼得快死時,晚上睡覺前都要看在唐山買的小說才睡得著。那些小說是我精神的解脫。唐山當時是知識的供給站,進去就能看到各式各樣的小說。
學生 C 與學生時期的教授 L 感受也頗為相同,都認為唐山書店是一個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補給站,學生 C 時常在附近吃飽飯後的閒餘時間,到書店悠閒地徘徊於知識之中。
但當教授L成為一名作者,擁有賣書身份時,就開始認知到唐山書店是一個扣合大學氛圍、較為積極的「學術累積場所」,在出書後甚至會特地打電話給唐山希望可以引進自己的書(順道一提,教授 L 的書登上2020唐山暢銷書排行榜)。從文獻中更可以觀察到這種「積極學術場所」的現象,會有一群人視逛書店為帶有競爭性的活動,其用意是希望能對近期的學術作品有更高的掌握力。

不只是從訪談中可以看到消費者們對書店有各種不同的想像與認知,在許多關於獨立書店的報導或專書中,其實不難看到各種不同對「獨立書店」的詮釋,這些詮釋一部分有著獨立書店本身的理念,一部分可能就來自自己的想像與認知;時常也能發現,社會大眾會認為獨立書店是「文青」、「非主流」、甚至是「臺獨」等印象,其實就如前述關於唐山書店是一個「知識供給佔」、「積極的學術場域」一樣,這些被大眾、消費者所認為獨立書店擁有的社會意義,其實大多都是在與書店互動的過程中(包括消費、被媒體文章的報導),由自己的想像所產生出來的「意義」。在訪問中,唐山書店的店員就有提到:
書店其實一直都在,它之所以被用「獨立」這個名詞來獨立出來,是因為它們處在一個快消失的狀況,所以才慢慢地被看見。它們從一個被習以為常的位置被凸顯出來,才被稱為「獨立書店」。
在消費者與獨立書店的雙向關係中,許多消費者其實都在塑造自己對獨立書店的想像與認知,透過不同媒介的傳播與再詮釋後,逐漸讓其他社會大眾們開始對獨立書店有不同於書店本身理念的印象,因此也就塑造出獨立書店在社會上普遍被認為擁有的意義。
結論
從書店本身的觀點出發,唐山書店與女書店各自有不同的理想與歷史脈絡,因此他們在實踐理念與經營時,所展現的風格是截然不同的,印證了兩家獨立書店所擁有的自主性、特殊氛圍與理念。
同時,我們梳理書店與消費者的雙向關係,發現消費者在與書店的互動過程,會產生了不一樣的想像與認知;這樣的想像與認知也不只存在於心中,更會藉由不同的媒介如媒體、專文等去形塑「獨立書店」的社會意義,漸漸影響到其他消費者對獨立書店的想像,使「獨立書店」詞具有某些特殊的印象與象徵。
雙十一時獨立書店的集體歇業潮,表達出一些獨立書店所希望訴諸於社會的理念與理想,希望能讓社會看見以利益為上以外的世界。但讀者應該也發現,我們聚焦的兩家書店 — — 唐山書店與女書店 — — 都沒有參與歇業潮行動,其實正體現我們想傳達給讀者們的,「獨立書店」不該是個被僵化、被限定為幾項特殊意義的詞。水泥城市的燈火闌珊處,也含有我們剛開始對獨立書店的預設,通過文獻與訪談的對話,發現不管是店家本身或消費者們,都有對其非常不同的想法。
因此我們認為,獨立書店是一個有靈魂和有不同詮釋方式的個體,並且每間獨立書店都擁有自己的理念與實踐方式,提供了一種多元的視角給社會。
而你又有什麼想像呢?
參考文獻
一、論文
徐詩雲,2007。〈當代文化階層的地方認同競逐:「公館/溫羅汀」〉。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位論文。
趙曉慧,2002。〈打造性別認同基地:解讀女性主義書店「女書店」之空間意義〉。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位論文。
二、專書論文集論文
Sarah Nina. 2007. “Economics” in Brown, Laura Tubelle de González, and Thomas McIlwraith, eds. Perspectives: An Open Invitation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
Daniel Mill. 1995. Consumption Studies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thropology. In Acknowledging Consumption: A Review of New Studies. Pp. 263–292. London: Routledge.
三、政府報告
文化部文化統計網-調查研究報告
2019〈2019年上半年度出版產業整體概況分析報告〉。https://stat.moc.gov.tw/Research.aspx?type=4,2019年10月2日出版。
四、網路資訊
風傳媒
2020〈全台近40家獨立書店明「歇業」抗議電商通路「將文化商品當成禁臠」。 https://www.storm.mg/article/3193703,2020年11月10上線。
諸眾之貌
2017〈不賣黑書就不是社會人文專業書店:陳隆昊訪談 (三)〉。 https://www.multitude.asia/archives/984,2017年9月26日上線。
臺北客家書院
2019〈我城藝享-vol. 1唐山書店〉。 https://youtu.be/EmEueP1JJPY,2019年12月29日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