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珮瑜老師──「種族」一樣不一樣?

 

 

 

多元世界觀的比較

珮瑜老師作為考古學家,大學時期主要研究的是台灣史前史,論文則與陶器分析有關。老師在因緣際會下到了祕魯進行考古研究,研究對象是祕魯早期、處於相對原始狀態的族群。雖然我們總是想像原始的採集狩獵社會很單純,不如現今社會的複雜樣貌,但事實上以前的人們也有他們的複雜性,藉由不同地域的比較觀察,我們可以發現身處不同土地的人獨特的世界觀與許多不曾被注意的故事,這些是珮瑜老師覺得有趣也十分值得探討的。

 

科學精神的堅持

老師認為體質人類學是一個包山包海的領域,因為它從很多面向探討人的演化和遺傳,因此會用到各種不同技術和角度去分析,如古DNA的研究、分子遺傳或骨學。體質人類學是人類學四大分支中科學性最強的領域,強調秉持著科學精神、使用科學方法與邏輯思考進行研究與討論,這些訓練不僅讓我們能更客觀的詮釋過去,對生活與工作態度的培養也很有幫助。

 

文化與生物的交互作用

體質人類學看似只是探討人類的生命科學,但珮瑜老師特別提到,體質人類學除了單看人類生物性的部分外,還會去探討「文化」如何對人的演化產生影響。她提到文化是幫助人在適應環境上很重要的一環,更可以說是適應能力。因此可藉著這點去反思為何族群跟族群間為何會產生差異或相似,這是以單純生物學的角度比較不會去討論的。

 

富有溫度的體質人類學

珮瑜老師提及體質人類學思想的轉變過程。早期體質人類學在討論為什麼人群不一樣時,會預設種族差異的概念,試圖證明種族確實存在,以建立種族優越感。但是到了後期,透過實證式科學方法的導入,許多描述性的科學方法、粗暴的詮釋都被推翻,體質人類學開始從各個角度來探討「種族」到底存不存在,或者族群之間的差異是怎麼來的。這些體質人類學知識的建立,讓我們能夠去反思、去思考我們看到的這些人為什麼和我們不一樣,或者說,我們其實都是一樣的。這樣的視野使我們更謙虛的看待萬物,透過深入理解他者的歷史脈絡,我們也變成更有溫度的人。